
刘凌,女,汉族,1960 年8月出生,1984年11月入党,是公派留学归国科技人员;1999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农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博研究生导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卫生部、全国工商联、中咨公司、北京市科委、江苏省科委、山东省科委、重庆市科委专家库成员。2012年当选十八大代表。
自2000年4月回国后,刘凌同志一直就职于中国轻工集团下属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现任研究院食品研究发展部副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食品行业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是食品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近几年来,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国家多项重大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将工作重心转向食品行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另外,面对目前人为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积极投身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中。
刘凌同志认为:科研工作要与时俱进,作为食品产业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当前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不断创新,做产业发展的推动者,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尽一份责。
一、越是难度大的项目,越是需要好的领头人
2007年, 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要求,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认真组织落实,考虑到这项工作所涉及的食品工业的分类范围,每个行业技术现状和工艺流程,以及对普查中技术问题的处理,研究院决定成立以刘凌博士为组长的项目攻关小组,科研人员由研究院食品工程研发部、发酵工程研发部、酿酒工程研发部等3个业务部门的组成,有近20名一线科研员工和在读研究生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在刘凌同志的带领下,项目组经过两年多的专心研究,圆满完成了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下达的工业产排污系数核算项目子课题——“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课题”和“食品制造行业的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课题”,并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同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环保部2009年度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刘凌同志获得国务院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颁发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称号。
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项目,具有很多特殊性:一是责任重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全国第三大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普查结果,所以,项目对数据质量要求极高。二是时间紧、难度大。为了保证2008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按期开展,要求在4个月内完成原定1年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中的,2个大类,26个小类,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食品企业。同时,由于环保调研的特殊性,企业异常敏感、多数持抵制状态。三是经验不足。项目组绝大多数成员没有主持或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经历,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对以往业务联系较少的饲料、谷物磨制、油脂加工、屠宰、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蛋品加工等行业不熟悉,且与这些行业的协会和企业也缺少合作关系;作为环保项目的主持单位,还是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与环保系统建立合作关系。四是关系复杂,协调困难。项目的完成要借助各级环保管理部门、各相关行业协会、全国200多家企业,以及中国环科院、国务院普查办等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所以,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工作量极大。同时,研究院参加课题的主要科技人员身兼其他科研工作,部分成员科研经验也参差不齐。
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刘凌同志作为项目负责人认真组织,统筹规划,积极协调,督促指导,为项目的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身作则、勇挑重担
由于大家对此项目均不熟悉,刘凌同志敢于勇挑重担,起到了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接受项目任务后,她始终走在前面,充分发挥专业基础扎实的优势,着手全面了解各行业情况,首先制定出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思路。由于方案切实可行,工作思路清晰,对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有预见性,工作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节省了时间少走弯路,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项目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如企业抵触进厂取样难的问题,个别行业协会不熟悉等,承担的工作难度较大,还要能够接受批评与经得起埋怨。作为项目负责人,刘凌同志处处以身作则,加班加点多做准备工作,尽可能积极联系一切可能渠道,不厌其烦的反复宣传沟通,寻找建立合作关系。如国内某一知名传统企业,在拒绝接待项目组后,刘凌同志就通过3条联络途径、数十个联络电话沟通,顺利完成进厂实测工作。随后,项目组通过反复宣传,该企业对项目的态度从初始阶段的抵制发展到后期的积极支持。项目组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时间短,工作量大。面对实测时间不足,刘凌同志积极动员大家抓紧时间完成外埠调研实测的同时,她还亲自带队,单独背着2个约重50公斤的保温箱到外地取样调研,一个月内连续出差数次,每次3-5个省市,曾经有过连续3天在汽车和机场过夜难忘的经历。特别是项目结题进入倒计时,工作异常紧张,刘凌同志连续工作50多天没有休息,经常是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二三点才到家,早晨7点之前又回到办公室。由于连续工作疲劳过度,导致身体不适并诱发了几次炎症,但她时刻牢记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却忘记了医生的叮咛,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带领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完成项目预期任务。
舍小顾大、全局为重
项目前期运作的近8个月内,存在着项目支持资金没有到位,人员投入尚未落实等不确定因素,刘凌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先期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行业情况收集和其他项目准备,先后撰写了多个版本的十几种文字材料,并多次参加项目论证与答辩,为项目的最终落实研究院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可贵的是她本人对环保相关知识虽然不甚了解,但坚持学习,边学边用的科研态度,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全局观,最终使她从一名环保外行变成专家、行业知名能手,也带动了研究院在环保领域的科技发展,为研究院创新能力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保证项目的如期完成,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期望,在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项目展开期间,刘凌本人负责的研发中心舍弃了多项效益较好的横向创收项目,以小集体的损失,促成了大项目的完成。可见,这期间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多少艰辛。
团队攻关、积极创新
项目从方案制订、落实企业、接受咨询、取样检测、现场调研、数据录入,到模型建立有众多工作环节,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如何凝聚力量、使大家齐心协力地工作变得最为重要。作为项目组长,刘凌一方面督导、协查各项工作的开展,经常加班加点,潜心研究、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与衔接方式。另一方面,为调动课题组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刘凌经常性召集业务骨干会议,认真听取大家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对一些技术难题集体攻关、寻找对策,开创性地提出了用加权平均值乘以调整系数的产排污系数构架。这项创新成果在项目的最终审议时得到了专家一致肯定,并推广应用。
广泛联系、多方合作
项目进行过程中,刘凌同志带头打破科研小组之间的专业界限,主动帮助其他课题组联系协会和企业,引导大家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与相关单位建立联系,先后与十几家行业协会、数十位行业专家、二百多家企业、总项目组、其他课题承担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还搭建了多个交流平台,为研究院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打破小团体意识、谋求共同发展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学科交叉、技术交叉越来越普遍,很多课题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大多数科研院所在转企初期,按专业领域划分、建立了独立核算的小团队,研究人员的个人收入与整个团队的经济效益是密切相关的。在机制和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实力相当、研究领域相近的研究团队之间形成激烈竞争,利弊都很突出。因此,打破小团体意识、谋求双赢的创新发展模式,与时俱进,成为现实工作中的新课题。
刘凌所在的研发部门,有4个独立核算的研究中心,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方各自为政,主动合作意愿缺乏,信息沟通交流不畅,已经影响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在环保项目完成后,刘凌经过认真总结,果断的提出打破小团体意识,加强沟通,共同研讨重点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各自长处,联合申报国家项目,集体攻关。这一合作模式的实施,收效显著,刘凌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先后在研发部门内、研究院内、行业内、行业间组织和促成了近10项联合研究课题,获得支持的科研经费达2000多万元。目前这种合作方式已经成为常态,对部门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科研创收能力也逐年上升。同时,作为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刘凌同志参与了多个联合攻关团队,指导并促成了多项院所间的合作,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合作,研究院所和高校、企业的合作,研究院所和行业协会、国内外同行技术合作等,为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展搭建了合作平台。
三、认真研究国家发展政策、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寻找新的创收增长点
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在项目选择上要着眼国家战略,致力于推动行业产业整体实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为了能够参与到国家节能减排、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刘凌带领研究中心全体同志,认真研究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外联交叉领域的专业团队,成功组织申报了国家环保公益、清洁生产、排放标准修制订、低碳技术、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新资源食品开发等方面的项目,不仅拓展了自身研发领域、提高研究院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同时从生产研究入手,给食品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四、注重对青年职工和研究生的指导,以及学术论文发表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资源。研究院年青同志较多,大多个性鲜明、好学上进、注重个人发展,同时对经济收入、进修学习方面也有所要求。但是,在奉贤精神、工作责任感方面的思想水平参差不齐。刘凌之前做过多年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方面颇有心得。来院后,她一直承担着研究院硕、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其研究团队中也有多名博士、硕士,合作非常良好。作为导师,她认真研究当代青年的特点,将思想教育贯穿到业务培养过程中,通过在日常工作接触中的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敬业精神以及责任意识。在业务方面采用集体定期研讨与个别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工作经验,挖掘青年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奖励创新技术研究。
另外,由于研究院所与高校工作重心的不同,在研究院发表研究论文与经济收入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科研成果的宣传,对于提高研究院行业影响力、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培养青年科技队伍、建立年轻同志工作成就感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刘凌同志每年都挤出时间整理并指导青年同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申报发明专利。